目前分類:Anti-Aging Medicne 抗老醫學 (2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44128-super-foods-tried-amp-tested  

五種肌膚抗老化超級食物

Paula’s Choice

 

科學研究已經告訴我們,健康的飲食可以讓我們遠離疾病,維持身體健康,但是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飲食也會影響我們的外表,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有些食物的確可以延緩皺紋、皮膚下垂與膚色暗沉等老化現象。最新的研究發現,對於皮膚有益的食物可以幫助皮膚建立健康的新生膠原蛋白,改善皮膚彈性,讓皮膚更有光澤,還可以減少青春痘的發生,所以下面我們列出的幾種食物,如果合併規律的運動,加上好的保養品和勤擦防曬,一定可以讓皮膚改頭換面。 

Diabetic-super-foods

以下是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的菜單,請好好地享用。 
1莓類
苺類食物因為富含抗氧化物,可以保護皮膚免於造成老化的自由基傷害,因此對皮膚很有幫助,顏色越深的顏色越好,所以藍莓、黑苺、蔓越莓、覆盆子、巴西苺和草苺都有高濃度的抗氧化物,新鮮的苺類最好,冷凍保存的也不錯。
 
2鮭魚
鮭魚含有omega-3不飽和必需脂肪酸和抗氧化物,其中最有名的抗氧化物是蝦青素(Astaxanthin、吃鮭魚可以減輕陽光傷害,減少造成膠原蛋白破壞的發炎,使皮膚看起來更年輕有光澤。如果不喜歡吃魚,有些食物也含有必需脂肪酸,包括亞麻子(Flaxseed)、酪梨(Avocado)和胡桃,不然的話也可以直接到藥局買魚油來吃(但是要先和醫師討論)。

3地瓜、水果和綠色蔬菜
富含beta胡蘿蔔素的食物具有抗老化的效果,因為它們可以減緩陽光造成的傷害,地瓜、橘子、紅色或黃色水果與蔬菜,例如蘿蔔、紅椒和冬南瓜,其他的綠色蔬菜,像是羽衣甘藍、菠菜或花椰菜,另外一種富含有抗氧化物的食物就是番茄。

SUPERFOOD-COMBINATIONS

4香料
如果可以增添香味又可以抗老化的食物,這種東西我們怎麼可以放過?荳蔻、番椒、芫荽、葫蘆巴、薑、甘草粉、羅望子和薑黃都是很好的香料,它們有很多好處,包括對抗陽光傷害,有些甚至具有抗菌的效果,除了這些好處外,它們可以讓食物變得更美味。

5綠茶
綠茶是抗老化的超級巨星,關於它可以抗氧化、抗發炎與刺激膠原蛋白生長的研究報告相當完整,每天喝一杯可以減緩皺紋的發生。 

如果不喜歡喝茶,紅酒也是抗老化的選項,它也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其中包括白藜蘆醇(Resveratrol,但是記得,不可以飲酒過量。

superfoods_10_560

以下是應該避免的食物:


甜食會讓皮膚老得更快,這是許多人不容易接受的事實,高糖的飲食會引起糖化反應,造成身體的老化,糖化反應會破壞膠原蛋白,使皮膚失去彈性,增加皺紋與皮膚下垂的可能性,也可能使陽光傷害的效應更嚴重。所以我們要盡量避免吃蛋糕、餅乾和汽水等甜食每瓶汽水含有十茶匙以上的糖),另外我們也要避免含有黑砂糖、蔗糖、玉米糖漿或蜂蜜的食物,因為蜂蜜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糖,此外有些果汁飲料、白麵包、早餐燕麥片和含糖的優格也要避免食用。

太鹹的食物
如果食物中鹽分的含量太高,可能會引起提早老化的代價,浮腫和看起來很疲倦的皮膚只是高鹽飲食的後遺症之ㄧ,盡量避免重鹹的食物,像是洋芋片、速食和罐頭湯品。如果一定要吃鹽,建議您使用海鹽,海鹽含有較多的礦物質,風味比食鹽更好(因此用量也會比較少)。 

 

Super-Foods-for-Hale-and-Hearty-Eyes

正面的作法
飲食對於身體和皮膚是有影響的,每天的食物要有變化,這樣才能攝取有益皮膚的所有養分,以下食物是我們給大家建議的清單。
蘋果、檸檬和新鮮無花果(所有水果都是我們所建議)
深綠色的葉菜類
大蒜
腰果
橄欖油(如果和義大利黑醋混合,比其他沙拉醬好太多了)
藜麥(可以取代白米)
紅豆
海藻
大豆
比目魚(不論是鱒魚或鮪魚,任何魚類皆可)

寶拉培岡 Paula Beagounhttp://www.paulaschoice.com.tw/learn.php?learn=2089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rtpic_h09201905title3b8c256hqdefault  

吃愈多健康食品,愈不健康?華生博士James Dewey Watson:別再補了。

台灣新生報《社論》 – 2015423

 

daily

每天多少吃點保健食品,儼然已經成為國人維護健康的盛行習慣。無論是各種維他命補充品,或者不斷推陳出新的單方、複方健康食品,琳琅滿目地出現在台灣各地的賣場、藥房和便利商店。然而,究竟該選擇哪種健康食品,怎麼吃?或者,花了錢乖乖服用這些補充品,究竟有沒有用?

photo(3)

最近愈來愈多的科學家提出證據,認為許多健康食品不僅沒有功效,還很可能讓人們更容易罹患疾病,甚至癌症。諾貝爾醫學家得主,發現DNA雙螺旋構造的華生博士,更大膽地顛覆世人對「自由基」的看法,指出自由基在「預防」和對抗癌症上的關鍵角色。他更直言,對抗自由基的「抗氧化物」,在破壞了人體的自由基之後,可能反而讓罹癌的機率提高。換句話說,吃了以後,傷害比功效更多。

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其權威性的全球衛生研究報告中,透過過去二十年來全球各地的飲食狀況進行分析發現:這些年來,全球的人們吃了愈來愈多有助於健康的食品,不過很諷刺的是,其實大家吃了更多不健康的東西,而有害的食品的消費量遠大於助益健康的項目。其中,最主要的成長,來自於含糖飲料以及再製肉品。

s2_53b4aa2d31da6

不論是健康食品,或者是含糖飲料,這些都是現代食品工業的產物。一方面透過「健康」為訴求,另一方面則訴諸民眾的「癮頭」,然而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獲得大量的消費。而它們的製造生產方式,也只有一種,即是現代食品工業的大量生產。透過萃取出來的主要成份,來宣稱功效,或者透過民眾的「甜頭」,吸引顧客上門。

換句話說,現代社會的「健康」與「不健康」都在這種生產與消費的邏輯之中。結果是,今天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隔天又爆出胃藥不實、不安全。

到頭來,面對複雜、不斷更新的健康食品知識,常常讓人搞不清楚究竟應該吃什麼。很多時候報章媒體、醫療專業人員之間提供著各式各樣的健康保健知識,更麻煩的是,他們之間常常充滿矛盾與衝突,讓民眾更為莫衷一是。

華生博士的意見也許值得參考:別再補了。

事實上,當代日常一般均衡的飲食,即提供了人體所需的養分。更重要的是,這些「食物」(非經現代工業而成的「食品」),還提供了科學程序、食品工業無法以原子化的「單方」來萃取、生產的成分。

這意味著,當代人口健康的取向,需要重新將視野從「單方特效」的「成分醫學」,挪往更為整體性關照的公共健康視角。具體來說,所謂的「健康」,不僅是個人應該補充哪一種,服用多少劑量神奇保健食品,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一個讓人能夠「自然而然」享有健康的健全社會。

1111C-f21-bwp1108-26_3-1

214063

也許公衛醫學專家搞錯了他們的研究方向。

「健康」的概念,和「治病」的邏輯不同,因此似乎也無法透過哪種神奇的「維他命」便能許諾。

從這個角度來看,自然、新鮮而友善的「食物」生產、輸送與消費系統,是下一個階段的最為關鍵的健康社會制度。在這個「食物」的體系中,人們不再需要擔憂安全,不再需要煩惱劑量,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喜好作選擇。更重要的是,那些健康的「甜頭」,不會讓你發胖。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l_340x270.588921060_lvpl  

走路法減肥秉持長、慢、遠(LSDLongSlowDistance)三原則

台灣醒報 – 201547

【台灣醒報記者蒲孝如綜合報導】

走路法減肥_秉持長、慢、遠三原則-a0f0bdec4cc1bc5728fe853050d06546

長、慢、遠的走路方式,可溫和訓練肌肉,不易變成「易肥胖體質」。

Long slow distance

nsca-3e-chap18-23-638

春暖花開適合戶外走走,專家建議使用LSDLongSlowDistance)走路法,此法是以長時間、慢速、長距離3原則達到訓練肌肉的效果,每次最好中途不休息,持續1.5小時至2小時,速度是可輕鬆與旁人談話的程度,此方法可避免成為「易肥胖體質」或「易疲勞體質」,各年齡層均適用。

春天是健走走路的好時機,《日本經濟新聞》健康專欄《Gooday》最近訪問健走專家同時也是奧運選手教練的金哲彦,他建議出外走春可使用專業的LSD走路法,此方法有3原則:「長時間、慢速、長距離」。以下根據他的建議,簡略介紹此方法。

aerobic_endurance_training_graph

【緩慢速度鍛鍊肌肉】

LSDLongSlowDistance)走路法原本是專業馬拉松人士使用,最早是由南非開普敦大學運動科學教授蒂姆諾克斯(Tim Noakes)提出,原則是持續長時間緩慢地刺激肌肉,鍛鍊有氧運動時會使用到的「慢肌」,其是「負責緩慢動作的肌肉」,占全身70%80%,日常中許多動作都是慢肌負責,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有效利用脂肪,若慢肌功能好,就不易變成「易肥胖體質」或「易疲勞體質」。長時間慢速走路更能感受到身體的各個部位,過程中應專注在肩胛骨的位置(避免聳肩、肩膀要放鬆)、骨盆扭動狀態(稍微左右扭動骨盆)、身體重心位置(挺胸、身體成直線不駝背)等,並專心地與自己的身體對話。

201528112949

2小時不停頓最好】

金哲彥建議,「盡可能每次走路1.5小時至2小時。」但長時間持續走路會造成疲勞緩慢地堆積,因此會慢慢忘記要「擺動雙手」,且「骨盆扭動」程度也會愈來愈小,往往會開始駝背。當身體軀幹支持力量小,就會駝背,則無法鍛鍊到「慢肌」。速度因人而異,大約是可輕鬆與旁人談話的程度即可。

因為開始走路1520分鐘後,脂肪燃燒量最大,故不停頓,持續走下去,效果最好。但金哲彥提醒初學者剛開始不要過度。國內推動健走的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網頁上也提醒民眾,健走前要先慢走5分鐘暖身再伸展,才不會拉傷肌肉;健走前中後都要補充大量水分,若健走超過1小時,則要補充碳水化合物或含鹽飲料。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ho_news_036221  

快走抗腦退化!有點喘、流汗效果最好

優活健康網 – 2015313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XCC

透過走路可以強化下半身肌肉。運動秘訣是「感覺有點吃力」。「有點吃力」就是不痛苦、也不輕鬆的適度運動產生的身體感覺。

runVswake

大步快走時,要有以下的身體感覺才算正確:

 有點喘,但會保持笑容。
 運動五分鐘會流汗。
 過了十分鐘,覺得小腿脛或大腿後側有點緊痛。

持續這樣的「有點吃力」大步快走運動,對於減重、培養持久力、肌肉量、改善身體狀況都有明顯效果。

1

MJ people 218-4版-表格-02100

不過,新手請以「輕鬆愉悅」的感覺開始持續運動。吃力又激烈的運動會產生大量活性氧。雙肩大力上下振動,發出「嘿」喘氣聲的運動,會有大量氧氣吸進體內,當然活性氧產生量就會增加,原本有益健康的運動卻變成殘害身體。

811162048411770

123

運動量適中的大步快走運動反而可排除活性氧,能延長身體的健康壽命。比方說,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強健血管。持續走路可以強化心臟功能,提高全身的血液輸送能力。於是心跳數變少,就能減輕心臟負擔。此外,還能強化肺部呼吸功能,提高空氣出入量,而且又不會讓活性氧大量產生。讓身體吸入適量氧氣,並且讓氧氣運行至全身每個角落。

一旦提高心肺功能,就會有大量血液被運送至全身細胞和器官,當毛細血管變多,血管會變粗。於是血液量增加,豐富的氧氣和養分、賀爾蒙就能順暢運送至身體每個角落。

221125

image_gallery

走路有抒解肌肉或血管緊張感的效果,讓血管變柔軟,進而達到改善及安定血壓的效果。為了讓走路運動達到上述效果,有些事情務必切記。如果只是像散步那樣的走路,效果會減半。至少你的視線要停留在前方十公尺處,視線上抬,背脊伸直,雙手要前後大幅擺動。還有想像從橫隔膜(連接肋骨最下方至背骨後側的肌肉)到腳連成一線的感覺,將腳從橫隔膜抬起般走路。

這麼做可以強化背肌和腹肌。同時你還會留意自己的走路姿勢,養成很有節奏感的走路習慣。俗諺說:「老化從腳開始」。不常走路,血流循環會變差,腦部的血流也會變差,慢慢地腦功能衰退,腦部開始老化。

沒有大步快走的日子,至少也要每週一次走路一小時,走路距離盡量拉長。就算是漫步,能夠邊欣賞風景邊散步的話,也能提升記憶力及注意力。

(本文摘自/60而健/天下雜誌出版)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14032674446537165026_f520  

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可能影響免疫系統

作者:【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532

brcforme

慢性疲勞症候群(或稱肌痛性腦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ME),症狀包括四肢疼痛、精神不振、體力虛弱,很可能影響睡眠與日常作息,因此不論記憶與集中能力都嚴重受到阻礙,由於醫學界找不出致病原因,很多民眾認為僅是心理作用,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現,免疫系統會因此病起變化。

研究團隊分別抽取300位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民眾血液,分析兩者間不同之處,發現患病3年受測者血液中,擁有特異免疫分子,特別是干擾素伽瑪(GAMMA)會特別高,讓患者會在病毒感染後,容易感到特別疲憊,一般民眾或得病未滿3年患者則沒有類似病兆出現,因此病徵較不明顯。

s2_53c981fda9ecc

纖維肌痛症02

研究學者Mady Hornig表示,當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受到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緩慢受到破壞,因此特殊免疫分子在患病3年才出現,導致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病徵表現,若是能讓特殊免疫分子安定下來,病情似乎就能恢復穩定,外來或許能夠特別針對疾病開發藥物或治療方法,改善病患生活品質。

chronic_fatigue_syndrome.304115545_std-1

Chronic-fatigue-syndrome

英國倫敦瑪莉皇后學院學者Peter White表示,不能單從一項研究數據就當作找到疾病解決辦法,希望研究團隊可以藉由各種不同群組,找到關鍵的致命因素,讓大部分科學家都能接受結論,可當作發展治療方法依據,但目前還須要更多事證才能確定研究結果可信度,未來可以發展使用。

WhatIsMECFS_Venn1

英國肌痛性腦脊髓炎協會顧問Charles Shepherd認為,能夠更加了解疾病導致原因與後續影響,可以獲得各多支持與反應,如果確認病患免疫系統受到影響,或許能夠研發藥物,降低疾病帶來困擾;雖然仍有醫生認為這項疾病是心理作用,但是目前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不論大腦、肌肉、或免疫器統都會有嚴重影響。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_53c4b96b8f83320150202gym2  

長期運動讓你睡覺都能瘦

作者:林宜慧 | 中時電子報 – 201531

中國時報【林宜慧】

曾否注意過,長期的馬拉松跑者身型都相當纖瘦?醫師表示,長期運動後內分泌改變,成為「少新陳多代謝」體質,身體脂肪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消耗,且長期運動促使肌肉與脂肪比例反轉,肌肉本身就是燃燒脂肪的最佳利器,讓人「連睡都能瘦」。

3c04e81f8b40e1d24999b57e7600234c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若長期觀察馬拉松跑者,他們不僅瘦,在同樣的運動下,消耗的熱量會比一般人更多,主因基礎代謝及內分泌改變。

他說明,非運動狀態下,大腦和器官的運作主要消耗葡萄糖,開始跑步後,血中葡萄糖不到5分鐘就用完,而負責分解成葡萄糖的肝醣10分鐘後也相繼用完,若繼續跑,身體就開始燃燒脂肪酸,而馬拉松跑者身體已適應運動狀態,比一般人更容易動員脂肪組織去消耗能量。

洪建德舉例,像攝取食物後,新陳代謝症者(多為肥胖、腰圍過粗者)血中胰島素越來越高,一直吃卻不運動,讓胰島素增至比標準單位多10倍以上,吃進去的食物不斷儲存卻少代謝;相反地,馬拉松跑者體內全部醣類都少,胰島素分泌隨之極低,運動時把用餐時攝入的能量全都消耗掉,一直處於「用掉能量」的狀態,自然容易保持體態。

images

診所復健科主任陳易進則表示,肌肉本身就是燃燒脂肪的利器,養成慢跑習慣的人,體脂肪率下降,脂肪量與肌肉量漸漸適度反轉,肌肉質量較多,可讓人體連在休息時都能燃燒脂肪;反觀,泡芙人肌肉質量不多,就容易堆積脂肪。

s2_53c4b96b8f833

然而肌肉與脂肪的百分比並非絕對,陳易進指出,一般體脂肪比原本降5%10%,減重效果就會明顯出來,但若希望減更低,必須與跑步間隔時間做重量訓練,增加肌肉質量,消耗脂肪速率會跟著變快。

他提醒,訓練肌肉難、堆積脂肪容易,許多人減重只是數字上的遊戲,體重降低,卻只減了水分及肌肉;而體質養成沒那麼快,減重者可規律性從事慢跑,一周3次,每周距離較上周增加10%,一般運動3個月後能養成習慣,但不一定看出明顯效果,若繼續堅持下去,有望逆轉脂肪和肌肉比例。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201407354032hbj9h  

打破紅酒迷思小酌對健康無益

台灣醒報 – 2015212

【台灣醒報記者王傳強綜合報導】

1-0212打臉紅酒迷思_photo_網路截圖

根據刊於《英國醫學雜誌》的一分報告顯示,酌量飲紅酒僅對一個族群的健康有益—65歲以上婦女。(photo

 

5酒精迷思

小酌紅酒有益健康是個迷思!根據刊於《英國醫學雜誌》的一分報告顯示,酌量飲紅酒只對65歲以上婦女的健康有益。至於5064歲的男性,則也僅有「少許」益處。這份由橫跨英國與澳洲3所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如將飲酒習慣徹底排除,對身體健康也是有利而無一害。

《彭博社》報導,過往民間有個迷思,就是酌量飲紅酒能夠增加壽命,並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根據倫敦大學、南安普敦大學與雪梨大學等3間橫跨英、澳的研究顯示,如果將研究標準以更嚴謹的條件執行,會有不同的結果。

x,qw=640,aq=80,av=1394016895800,asrc=http,P3A,P2F,P2Fs.nownews.com,P2Fb4,P2Fd5,P2Fb4d5e49ba008dc5b07c4786befb8c5d1.jpg.pagespeed.ic.Pq__nMSAAI

65歲以上女性】

研究顯示,酌量飲紅酒對5064歲的男性健康,僅有「少許」的益處,對65歲以上的女性則有較大的健康助益。這項研究是根據19982008年期間,追蹤歲數高於50歲的年長者所作,研究人員試圖藉由區隔出許多飲酒者與無飲酒者的相關條件後,推論出更精準的結果。研究指出,過往的研究並未分離出無飲酒者與曾為飲酒者、但已斷飲的族群。兩組的差別在於,後者雖也是無飲酒者,但身體健康並不比從未飲酒的族群來的好,這會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此外,新的研究也將年齡、肥胖與抽煙等因素一併考量。

20140828002525

【戒酒益處多】

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飲酒為導致癌症與肝硬化的主要成因,每年約造成330萬條人命的損失,約占6%的全球年死亡比例。飲料產業過往霸占酒精對人體健康的解釋權,多次提出酌量飲酒對健康有益的結論。但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就算極少量飲酒的人,如將酒精徹底排除在日常生活外,對身體健康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決定。澳洲大學健康政策教授道比表示,「專業人員應該在飲酒議題上,更小心處置。」他指出,醫療人員應警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就算少量飲酒,也對健康有影響。他表示,許多酒精的研究充滿瑕疵,例如會參與酒精對健康研究的參與者,通常會比一般大眾來的健康許多,因此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uho_news_035957

gdimage  

多笑、早睡!牢記4大要訣提升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 – 2015212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20-638

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很多,不外乎壓力過大、生活不規律、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等。自律神經一旦失調,身心就會出狀況,免疫功能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自律神經失調,才是提升免疫力的不二法門。只要做到下列幾點,就能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增進免疫力:

8602332514_0879c6c48f_n

1避免囤積壓力/人活著就有壓力,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壓力的囤積。有時不妨「糊塗一點」、「大剌剌一點」,一點一點地適度發洩心中的壓力,千萬不要一下子釋放過度,否則會傷害NK細胞活性,得不償失。

j0019

2白天勤活動,晚上好好休息/自律神經順應體內的生理時鐘,調整身心各種機能,要是生理時鐘遭到破壞,免疫力勢必跟著降低,所以應避免晚睡或熬夜,才能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

mainpic_008

3順應氣候的自然變化/讓身體自然順應氣候變化,是對自律神經的一種良性刺激。無視生理時鐘的生活方式,只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免疫功能無法正常運作。

tumblr_lmha7olOsl1qz6whvo1_500

4笑口常開/不管有沒有遇到開心的事,永保笑容就對了。多項科學實驗證明,「笑」能夠提高NK細胞的活性,是最能增進免疫力的絕招。現在開始就笑口常開,保持好心情吧!

(本文摘自/免疫細胞才是最好的醫生/采實文化出版)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92923c92923z0028  

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竄起創投瘋卡位

作者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29

工商時報【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gr_midplan_04

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引領基因檢測治療疾病將成新風潮,吸引國內創投業爭相卡位;聯電集團旗下宏誠及台安,以及和通、華南金等創投近日投資成立僅半年的行動基因公司(http://www.actgenomics.com/);國發基金和鑽石基金則加碼賽亞基因(http://www.vitagenomics.com/),該兩家公司都將於今年公開發行,拚年底登錄興櫃。

innventis-precision-medicine-2014-1-638

行動基因是由長庚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陳華鍵、陳淑貞與太景前營運長薛博仁等3人合資創立,其中更以薛博仁月前才低調換跑道受關注,此次行動基因募資,幾乎不到1周,創投資金就到位。

new_taxonomy_of_disease_f_400

至於賽亞則是由擁有「基因定序之父」之稱的陳奕雄早在2001年即回台投資,這次辨理募資,除了國發基金以每股13元,合計投資約1億元,持有約9%股權外,包括鑽石生技基金,精華光董事長陳明賢和美吾華董事長李成家都參與投資,而泛和桐集團(含陳武雄家族)持股由40%股權降至約25%

PrecisionMedicine

行動基因執行長陳華鍵表示,精準醫學將引領一個醫學新時代來臨,透過推動利用個人化基因資訊的疾病治療,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並提高治療效益。就統計分析,人類有23萬個基因,突變後與癌症相關基因達200300個,目前開發的抗癌藥中,已有一些藥物對20多個突變基因特別有療效,而在二、三期臨床的新藥開發中,正針對100多個突變基因,進行實驗,足見基因檢測結合新藥開發,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為搶攻精準醫學商機,國內除了行動基因和賽亞外,世基是搭配癲癇藥物、創源鎖定新生兒篩檢,體學則專攻基因定序儀器設備,另外,康聯、合富、基亞等公司都投入診斷試劑的開發。

newyorker

創源總經理蔡正憲表示,歐巴馬在130日提出精準醫學計畫執行方向,包括要募集100萬人的基因資料,透過研究不同族群、各個年齡層的個人化基因資訊,來協助治療癌症與糖尿病等疾病,未來結合製藥、生技、基因檢測將成產業新趨勢。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58561f92d5e093e616f1  

冥想(Meditation)可維大腦灰質質量保神經元健康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529

下載

2135193440-0

現代人壽命比以前延長許多,不過有些人在二十五歲以後大腦就開始萎縮,大腦體積、重量開始減少,部分功能逐漸衰退。雖然壽命更長,但出現身心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卻大為增加。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發現,冥想(Meditation或許可以幫助減少身心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

ZenMaster

19300000345731134830745202243_950

過去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常冥想(Meditation,大腦白質較不會因老化而萎縮。這次研究則發現,冥想還可以幫助維持大腦灰質質量,大腦灰質含有神經元組織,維此健康就能減少一些神經退化性疾病發生率。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網路版「心理學先驅」期刊。

19300533959342135121901659305

研究人員以一百位民眾為研究對象,這些民眾年齡從二十二歲到七十七歲不等,其中五十人有冥想習慣,且維持冥想習慣四到四十六年不等,平均二十年,另外五十人則沒有冥想習慣。研究人員以核磁共振攝影比較兩組人大腦灰質狀況,結果發現,隨著年齡老化,兩組人大腦灰質都有流失,不過有冥想習慣的人大腦情況較好,大腦灰質體積維持較完整、流失量較少。

10102816521d719729e9aa74d0

作者佛羅里安克爾斯博士指出,研究團隊對兩者差異之大,感到非常驚訝,原以為冥想只會影響大腦某些區域,但仔細觀察發現效果可以涵蓋全部大腦組織;不過研究也提醒,生活習慣、人格特質、先天大腦差異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大腦灰質健康,不是只要冥想就能維持。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c0e3f64-544b-b33c-1fca-9379c11bf6dc  

《活到百歲不癡呆的101個方法》愛做飯、生吃洋蔥活百歲不失智10秘訣

20150209

林宜靜/綜合報導

白澤卓二Takuji Shirasawahttps://www.facebook.com/takuji.shirasawa

1-20150209001685

醫療進步,人壽命延長,但到晚年不免會遇到病魔折磨。其實只要把握好數項秘訣,如多運動、愛料理都能為自己累積健康資本,活得更健康。(圖取自fitday.com

 

醫療進步,人的壽命普遍延長,據去(103年)內政部統計調查,國人男性達75.96歲、女性82.47歲,另有近8成的男性和9成的女性能活超過65歲。雖壽命延長,但人生除生存問題,尚要面對「老」的課題,隨著日子過去,人會成長、會衰老、會有疾病、會死亡。

有些人即使活得長久,但晚年卻飽受病魔折磨,除行動不便,更可能罹患失智症。除自身痛苦,家人亦連累煎熬。在人瑞數目極多的日本,不少人都很注重養身,日本順天堂大學教授、著名抗老化研究專家白澤卓二也在其著作《活到百歲不癡呆的101個方法》裡透露數項秘訣,教導人們如何保持大腦年輕型態,為自己累積健康資本,讓你耳聰目明、健康活到百歲。

20141126003000

一、早起習慣

1. 起床後馬上喝杯溫開水:人體在一夜睡眠中會丟失500毫升水分,起床後需要立刻補充。而且溫開水有助提升體溫,體溫每上升1,人體基礎代謝也會隨之提高10%

2.一周至少喝 3 次果菜汁:果菜汁中含有大量的「多酚」,而「多酚」對於腦部有保護的作用。建議一周至少喝3次蔬菜或水果汁,有助於將罹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降低75%

3.每天曬15分鐘太陽:研究發現,65歲以上長者若嚴重缺乏維生素D,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增加。建議適量多曬太陽能幫助人體製造維生素D;另有研究指出,維生素D還能抗癌,可謂好處多多。

-13-728

二、日常生活習慣

1.愛做飯:研究表明,喜歡料理的人不易得認知障礙症,操心一天三餐,多動腦和思考能活化大腦細胞,對大腦就是種良性刺激。

2.盡量避開碳酸飲料、加工食品:可樂、汽水等碳酸飲料、速食加工食品多含有大量的磷,吃多了除會加速記憶力退化,還會妨礙人體吸收鈣,不利骨骼健康。

3.飲食多咀嚼:細嚼慢嚥可分泌唾液有助消化吸收,有預防齲齒和牙周炎的功效。且咀嚼使得腦部血流加快,從而保持大腦活力。

4.生吃洋蔥:洋蔥所含的硫化物能預防動脈硬化和高血壓,而生吃效果比熟食吃更佳。建議切成薄片,做成蔬菜沙拉吃。另洋蔥的異蒜胺酸可活化新陳代謝,使血液流到四肢末梢,讓身體暖活起來。

5.晚上89點後不吃東西:年長者最擔憂的莫過由肥胖導致的心血管疾病,而脂肪在半夜2點最易蓄積,如此時處於空腹狀態,脂肪就不易蓄積,按照一般就寢及人體消化時間推算,就要在晚上89點後不吃東西。

223752

213098

三、運動習慣

1.適當出汗:健康的不二法門,就是均衡飲食與良好運動習慣!即使年歲增長,仍要定期運動,惟記得運動量要以出汗為宜,幫助排出體內蓄積毒素。

2.設法減重5%:調查發現,健康活到百歲者都有一共同特徵,多數維持苗條身型且不胖。另研究指出,體重只要降低5%,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就會降低。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66c92923c92923z0028currentDx_proteomics_large  

發展精確醫學(Precision Medicine美將分析百萬人基因Obama Seeks Millions for Precision Medicine

路透社 – 2015131

(路透華盛頓30日電)

中央社(翻譯)

1-gr_midplan_04

new_taxonomy_of_disease_f_400

美國提出計畫,將對超過100萬名美國志願者進行基因分析,這是一項新倡議的一部分,以瞭解人類疾病,及發展鎖定個人基因組合的醫學。

images

innventis-precision-medicine-2014-1-638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宣布的「精確醫學」(Precision Medicine)倡議,核心在於找來一群健康及生病的男女老少,研究基因變異如何影響健康和疾病。

information_commons_142568_2

官員希望現有數十萬基因研究參與者的基因資料,可獲使用,再加上招募其他志願者,以達到100萬人的目標。

歐巴馬表示,精確醫學給予我們發現醫學新突破的機會,並承諾,這將為「挽救生命的發現」新時代奠基。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柯林斯(Francis Collins)昨天在電話會議告訴記者,近期目標是找出更多且更好的癌症療法,較長遠看來,這項計畫將為一系列疾病治療個人化提供資訊。

歐巴馬在2016年預算中為這項倡議提出2.15億美元,當中衛生研究院將獲1.3億美元,以為研究團隊提供資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獲得7000萬美元,以加強努力,找出癌症分子,進而將這項知識用於藥物研發。ucsf-informatics-day-2014-keith-r-yamamoto-precision-medicine-1-638

PrecisionMedicine

另外,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將拿到1000萬美元,以建立資料庫。美國國家衛生資訊技術協調辦公室則將獲得500萬美元,建立隱私標準及確保資料交換安全。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282403(1)04-45-728  

提升免疫力 別錯過8大營養素

作者圖文提供/台灣廣廈 | 華人健康網 – 2015130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台灣廣廈】

1018C-C41_KATE_1209-2_320080424221500431

文章出自於台灣廣廈:《14位抗癌權威醫師的食癒餐桌》一書

1318832440-3789885745

f_4294085_1 

營養素1/維生素A

有助於抗氧化作用的進行,可增進免疫力。如果缺少時,身體的疲勞易增加、免疫力變得低弱;肌膚受傷時,恢復力會變弱,受感染的可能性提高。紅蘿蔔、甜椒、南瓜等皆富含。

營養素2/維生素D

它是負責活化體內免疫系統的重要營養素,不足時,免疫細胞T-cell對重病感染源的反應力會變得低弱,有可能增加感染的危險性。蛋黃、香菇、魚背深青色的魚含量豐。

營養素3/鋅

細胞的發育和分裂時必需的營養素,缺乏時,會延緩抗體的形成,易感染到感染性疾病,對抗流行感冒、禽流感等流行性疾病的能力就會變弱。牡蠣、蝦子、螃蟹、豬肉、大麥、玄米等皆有豐富的鋅。

營養素4/硒

硒是抗酸化營養素,當缺乏時,免疫力會降低。魚、蛤蜊、堅果類、大蒜、蓮藕等富含硒。

-30-6385

營養素5/乳酸菌

和在體內去除不好物質的過程有重要關係的腸黏膜有密切關係的存在,就是乳酸菌。可活化乳酸菌的物質,就是膳食纖維。多吃膳食纖維,就可以活化腸功能、腸免疫力,提高身體的免疫功能。

營養素6/不飽和脂肪酸

不飽和脂肪酸包括Omga-3脂肪酸和Omga-6脂肪酸。紫蘇籽油、橄欖油、背部深青色的魚油、麻油、葡萄籽油、玉米油等,皆含有較多的抗氧化物質。

營養素7/維生素E

具有抗酸化作用,是維持細胞膜的重要營養素,如果缺乏或過多時,皆會降低免疫細胞的殺菌能力,增加感染率。植物性油、堅果、芥末籽、菠菜、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皆富含維生素E

營養素8/維生素C

抗酸化作用卓越,藉由調節免疫細胞機能,可對免疫系統造成影響。橘子類、番茄、青辣椒、結球萵苣、小黃瓜等蔬果含量豐。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ceE2ALlXpoZKoheaderpharmon201403101445058151  

智慧醫療催生新型商業模式

作者: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謝雨珊 

中時電子報 – 2015111

工商時報【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謝雨珊】

product4

 

smartHealthCare-Eng

隨著醫療相關資料庫數位化越來越普及,也衍生出一些新型態的商業模式。Big Data在醫療產業應用包括基因組學,亦帶動相關廠商興起,透過演算法和雲端運算以加速基因序列分析,將疾病發現病程變得更快、更容易。

Smart-Health-Monitoring-small-size

medicine-smart-pill-microchip

其中測序分析知名廠商DNAnexus為生物資訊技術提供雲解決方案,優勢在於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DNA測序平台即服務(PaaS)解決方案,透過DNA資料集中放在雲端進行管理,目前已與Stanford University與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合作推出平台,其利用工具分析不同參照資料集(包括基因型資料和表型資料)以達成臨床突破目標,而在此平台上可提供後續分析與資料共享。

smart-health-summer-2013cityPic021

看到此波商機,開始有廠商將資料整合或資料分析,販售資料給醫院、研究單位及藥商,過去藥廠可能有自己的研發部門,當隨著編制縮減,反而將許多資料分析業務外包給顧問公司,透過提供資料分析服務,協助藥廠在不同國家申請上市或健保給付。

SmartMedicine

拓墣產業研究所(TRI)認為Big Data將成為下一波產業創新動能,尤其將其價值運用於健康醫療產業,將催生更多創新應用服務。而Big Data運用將有效分析健康資訊、就診狀況等,應用以遠距醫療照護、實證醫學及個人化醫療為主透過Big Data分析能降低醫療錯誤、改善病患照護,並有助於協助預測醫療結果,提升獲利性。

zhyl_01

隨著醫療相關資料庫數位化普及,也衍生出一些新型態的商業模式,為下一波數位化醫療服務整合帶來契機,而運用雲端Big Data分析疾病,可提供醫療參考應用,這將成為未來智慧醫療新趨勢。

(作者為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謝雨珊)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a09a00_t_01_02  

Big Data讓醫療再升級

作者: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謝雨珊 

拓墣產研專欄-中時電子報 – 2015111

工商時報【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謝雨珊】

隨著全球人口成長、高齡化趨勢,帶動醫療照護相關產業呈現高度成長,以ICT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結合傳統醫療器材與照護服務之智慧醫療需求湧現,如何透過Big Data(巨量資料)分析,將使醫療健康照護應用更完善。

而物聯網產業於該領域應用,主要為醫療保健監控,如於住所各處安裝傳感器、提醒用藥、用電安全、一氧化碳偵測、自動傳感器來監測獨居老人,並在床上及躺椅上備有健康監測器與自動發出告警給醫療單位等多元化發展。尤其手機與電腦等產品已成為人們生活必需品,智慧裝置的普及率更是快速成長,因此藉由NB、平板或智慧型手機使用於各種照護服務,已成為未來健康照護的應用模式之一。

2-bigdata_chart

由於個人健康監測、家庭居家照護,甚至到提供給醫院與疾控中心健康數據搜尋之相關服務,都牽涉到龐大資料傳輸,若妥善運用該資料庫,就能從中找到改善醫療制度,包括哪些藥物有濫用情況、特殊用藥等,以增進民眾健康。而在醫療照護上,利用社區醫療體系以家庭醫師作為核心,結合社區基層醫療院所和社區資源,進行以社區為導向家庭醫業,達到建構優質醫療健康社會網路之目標

2-big-data-8-638

Big Data具備大量、快速、多樣等特性,而如何能夠大量儲存並實行平行運算方法來處理,找出Big Data中蘊含的巨大價值將是未來ICT發展重心

Big Data分析在醫療健康照護應用廣泛,基本上不跳脫三大主軸,包括遠距醫療照護、實證醫學及個人化醫療

3lone_image1

4中心4

遠距醫療照護

目前在遠距醫療照護發展上,多應用行動智慧裝置、可攜式醫療裝置及資通訊科技等軟硬體技術結合,強調在家視訊裝置將所測得數據傳送給醫護人員,同時傳輸資料亦會自動登錄於個人的電子病歷資料庫中,醫生可將電子處方籤傳送給病人,甚至與社區藥局連線,病人可直接到藥局取藥。

然目前面臨最大挑戰為實際應用與醫療界需求仍有落差,如何和終端使用者進行深入互動,不僅只是硬體設備布建完成,更重要的是何種資訊對醫療機構是有參考價值的,甚至如何透過平台和軟體的整合,在一開始設計時就將醫療體系需求銜接,甚至與社區醫院結合,才能將服務延伸。

基本上將病患資訊,包括用藥狀況、飲食習慣等上傳到雲端,透過Big Data分析技術,找出潛在危險因子,在病患進入診間後,可縮短醫生問診時間,精確地對症下藥,進而從生活中養成主動健康管理的好習慣,這些都是美好的願景。然而高科技和高感度(Hi-Touch)如何權衡,畢竟科技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尤其科技難以取代人與人的接觸,對於病患來說更需要的是關懷、愛心和同理心。

5-Evidence_cycle

實證醫學

在實證醫學方面,臨床診斷可作為臨床決策支援系統的輔助措施,透過Big Data分析技術,可分析疾病病程、臨床診斷等,協助分析病歷資料、臨床實驗數據與醫療文獻,其中醫師可透過系統分析比對,判斷是否符合醫學指引,藉以降低有可能發生的醫療事故與索賠事件,甚至可將過去的CTX光及磁振造影等影像資料分析,結合醫療文獻資料,並建立專家資料庫,進而提升醫療的精確度。

在臨床診斷發展上,透過Big Data分析,可執行比較效果研究,將各類病患特徵資料、療效及成本費用資料進行整體分析,用以多方比較各種醫療成效高低,以向特殊疾病病患提出最具成本效益的治療建議,提升醫療服務成效。

p147-02-046-1389686858509

個人化醫療

在個人化醫療方面,Big Data分析可應用於人類基因解碼及分子醫學研究,由於基因不同會影響對特定疾病的發生,以及對藥物反應的差異性。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研究機構持續與Amazon合作,用Amazon的雲端服務系統進行人基因體計畫,目標分析橫跨不同族群的基因變異圖譜,以利於個人化醫療發展,並運用Big Data建立預測模型,協助研究及分類。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i16282-25

8b70be21763c4dc6aa8e6195879f684e  

想抗老?做這3件事CP值最高

作者:作者/陳豐偉圖片/康健雜誌 | 康健雜誌 – 201519

在這營養過剩、出門有捷運或機車、家家連網、人人滑手機的時代,許多人關心的是,能不能快樂一點地活久一些。

抗衰老成為熱門話題,協助醫師致富。養生書籍總有市場,雖然講的內容常常重複。

967682

當生物沒有什麼天敵,可以活得夠久時,粒線體產生能量時的自由基(Free radical)滲透率,是決定老化的關鍵因素。「抗氧化」的營養品因此熱賣,可惜,科學家認為,實驗室做出來的抗氧化作用,無法在細胞內正確的位置降低自由基滲透率

500x439xi88645-46.jpg.pagespeed.ic.4D5w1wdUowuQrs9SqzV1

最後還是天生基因決定──自由基滲透率低的鳥類,比同體型的哺乳類可活上三、四倍歲月。無法改變粒線體的作業模式,那,自由基傷害了什麼,就修補什麼,或許會有些幫助?另一個熱門研究對象是端粒(Telomere)。

images

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像個帽蓋一樣對染色體有保護作用。每次細胞分裂,在DNA複製時,端粒就會縮短一點。如果端粒變太短,就容易產生動脈硬化、心臟病、癌症等疾病。而體內一種酵素端粒酶(Telomerase)可讓端粒再加長一點。41_07

p1-1_1

自由基可能會讓端粒縮短,慢性壓力造成的「壓力激素」如可體松(Cortisol)持續超量也可能影響端粒。而端粒對健康的影響又如此直接、畫個圖就不難體會,接下來可能會看到許多宣稱可延長端粒的健康食品熱賣。但其實,「健康的生活」永遠是最好的解藥

全螢幕擷取 1862013 124446.bmp

美國心理師學會的研究顯示,42%的成年人認為過去5年他們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20歲以下年輕人的壓力指數逼近成年人。看起來這是不快樂的年代,或許跟網路促進的全球化帶來的資源分配不平均有關。

其他科學家的研究則顯示,壓力愈大,端粒愈短,這可能跟許多慢性疾病有關。

皮膚抗老對策_TOP

少吃甜點,不久坐

難道古人的壓力不大嗎?從有人類文明以來,戰爭、掠奪、死亡、被販賣為奴隸的威脅,幾乎一直存在於所有聚落,一家人能快快樂樂地終老是很奢侈的期望。不過,古人不像現代人可大量取得便宜的澱粉,尤其是能帶來幸福感的甜品,在中古時代,就算是貴族也不見得能大量食用。古人也不像現代都會工作者,可以一整天坐辦公桌、不走動過一天

shutterstock_104456033

誘發三高慢性疾病,除體質因素外,過量、不適當的能量來源,不健康的生活型態以及慢性壓力,都是關鍵因素。即使慢性壓力難以避免,節制飲食與多運動,還是可以預防三高疾病。只是這些努力,可能得從國中、小就開始。台灣中小學生運動量通常不夠,但這問題永遠不如升學方案受到重視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Cancer-desktop2_3152434b  

罹癌可歸咎運氣差!細胞隨機變異為主因Most cancers are caused by bad luck not genes or lifestyle, say scientists.

優活健康網 – 201513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

images (2)

hqdefault

Scientists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the US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cancers are not linked to environment or lifestyle.

images (1)

b5f43b9c-ffbe-4c97-9978-53a0ad82219b

全球罹癌人數正逐漸增加中,但日前在美國卻有項最新研究指出,除了乳癌和前列線癌外,大部分的癌症成因,並非生活環境、遺傳、吸菸等因素所致,而是因為運氣較差,比較倒楣的關係。

images

287427_Img_010

僅有3分之1癌症 可藉由改變生活來預防

該研究主要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針對白血病、卵巢癌等多種人體組織癌症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約有3分之2的癌症是細胞分裂時出現隨機變異,使得腫瘤增長所造成,而剩下的3分之1才是因為遺傳、環境等因素。

癌細胞抑制免疫細胞

對此研究人員表示,人體細胞會不斷的分裂新的細胞,來取代老化細胞,只不過,每次分裂的過程,都有可能會產生基因突變,以至於產生癌細胞,且各組織分裂的速度不同,由此可見,細胞在分裂的過程中,因運氣差才會導致基因突變,與生活習慣、遺傳等無關,就算改變生活模式,可能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因此,建議應該把研究放在及早發現與治療上才對。

vn152441

另外,剩下受到生活、遺傳影響的3分之1癌症,例如:肺癌、結腸癌等,的確是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來預防,舉例來說,戒菸可預防肺癌等,但這只是可幫助降低風險,並不是保證不罹癌,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科學期刊》。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164947-3662385

9164947-3662387  

幹細胞隨機突變得癌症多因運氣差?

作者:蔡致仁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13

中國時報【蔡致仁綜合報導】

B1418895389_small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人們之所以得癌症,大多是因為體內幹細胞隨機突變所致,研究人員形容這是「運氣不好」,而非全可歸因於環境或遺傳因素。這項發現意味我們需針對不同癌症,設計更有效的預防策略。

hqdefault

此研究登上2日出版的《科學期刊》。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以統計模型分析31種成人癌症。結果顯示,其中22種癌症(占總數2/3)的發生原因,是幹細胞分裂時產生隨機基因突變,促使癌細胞生長。血癌、胰臟癌、骨癌、睪丸癌、卵巢癌、腦瘤等屬於此類。

大腸癌、肺癌、皮膚癌等另外9種癌症的發生因素(占總數1/3),除了隨機突變,遺傳與環境也要列入計算,比方說不良生活習慣或暴露在致癌物質。

0835521dda4oq0rqstssre

總體來說,該研究認為65%的癌症歸因於基因突變。然而,女性最常見的乳癌,與男性第二常見的攝護腺癌(第一為皮膚癌),不在研究範圍,原因是研究者無法取得兩者幹細胞分裂數據。

這項研究觀察器官幹細胞在人一生中累積的分裂次數,與器官罹癌機率對照。其發現分裂愈多次的器官,基因隨機突變的可能性亦提高,更有可能致癌

287427_Img_010

該研究資深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腫瘤學教授佛格斯坦博士表示,「如果有人得了癌症,大家總想馬上知道原因。我們認為一定有某種致癌因素。然而大部分案例的病因,並非生活習慣差或環境影響,而只不過是那人運氣不好而已,就像輸了樂透」。

他補充說,一些老菸槍抽菸多年,或大量曬太陽的人,沒有得肺癌或皮膚癌,「那是他們運氣好」。

31-24-728

研究的第一作者,生物數學家湯姆塞提說,改變生活方式與習慣,可以預防某些癌症,但並非一體適用。他表示,「如何在癌症處於可治癒階段時及早發現,是我們應該投入更多資源,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_57161709_cancer_causes1_624grcancer_causes  

部分癌症跟運氣無關致癌因素有些已證實

自由時報 – 201513

〔自由時報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102081804兩性十大死因

最新一期《科學》期刊發表研究指出,基因出現刺激腫瘤生成的隨機突變是致癌主因,因此罹癌多可歸因於「運氣欠佳」;國內醫師坦言,部分癌症尚未釐清病因,套用該研究結論,確實可以成立,但部分癌症已證實相關危險因子,可以事先預防,恐怕就與「運氣」無關。

Foods-Top-10-Most-Cancer-Causing-Items

遠離癌症-14項「致癌因子」6

遠離相關致癌因素可預防罹癌

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楊慕華表示,目前腎細胞癌、肺腺癌、淋巴癌或白血病等,均未找出明確成因,例如明明沒有家族史,也沒有抽菸的人,卻罹患肺腺癌,若以此研究的「運氣說」解釋,有某種程度的「道理」。不過,楊慕華也指出,部分癌症的危險因子已被證實,例如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有關係、吃檳榔會導致口腔癌,或是B型肝炎提高罹患肝癌風險,只要遠離相關致癌因素,可以事先預防。

0824_CG6認識癌症

無家族史、重養生罹癌尚無解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的看法也相同,強調臨床不少病患沒有家族史、重視養生,卻接獲罹癌噩耗,也有一些小朋友年紀輕輕就得到血癌,尚無法確認病因,以「運氣」觀點來解釋或許可以成立。據衛福部統計,自民國七十一年以來,癌症已連續三十二年高居國人死因首位,以最新統計的前年為例,十大死因占總人口死亡人數七十七.二%,而癌症占十大死因廿九%,比率相當高。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1QMUL_Queens98115-XXL  

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慈善團體癌症研究協會(CRUK︰良好習慣離癌遠一點

自由時報 – 201513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

images (1)

safe_image

英國慈善團體癌症研究協會(CRUK)最新研究資料顯示,若能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英國有四成癌症病患原可避免該疾之苦。

images

A2460007

160216-XXL

f_446226_1

限制菸酒、規律運動有益健康

根據CRUK2007年至2011年所做的五年研究指出,可靠健康生活型態而避免罹癌的患者約有六十萬人,其中卅萬起病例疑為抽菸導致;攝取加工食品等不健康飲食習慣則為次要殺手,促成十四.五萬人罹癌;肥胖(八.八萬例)、飲酒(六.二二萬例),足以損害肌膚的陽光及身體不常活動,也都是癌症幫凶。專家建議,限制菸酒和保持規律運動有益健康cg05-1(2)

cg05-2(1)

罹癌風險可以降低

來自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CRUK統計專家帕金表示,許多人認為得到癌症是上天安排或基因導致,但證據顯示約有四成患者「有權力改變」自身命運。他透過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選擇某些生活方式會大大增加罹癌風險,而全世界的研究都指出相同的風險因素。他強調,堅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並不保證必能遠離癌症,但「採取積極步驟」確可降低未來罹癌的可能性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