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測器+大數據 物聯網革命引爆千億美元商機
2015最夯的產業趨勢為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物聯網是下一件Big thing。」
全球對物聯網的投資,將達3000~5000億美元。物聯網為何能催生出千億美元商機?企業又會受什麼影響?
當人們生活或是工廠裡頭各色電子產品,都裝上細微的感測器,並可互相溝通時,便會發生神奇的事情,人類生活和所有產業都會因此改變。這正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體現。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物聯網將是下一件大事(Big thing)!」而各類分析機構也報出樂觀的「物聯網商機」預測。里昂證券估計,到2020年,全球投資在物聯網的資金,累計會達3000到5000億美元之間。
然而,物聯網究竟是什麼,能在幾年內造就千億美元商機?
重新改寫商業模式
「現在沒有人知道物聯網是長什麼樣子,」2014年10月的「Semicon Taiwan 2014國際半導體展」,與會的法國市場研究機構Yole Developpement技術長貝卡(Rozalia Beica)斬釘截鐵地說。
負責物聯網業務的聯發科新事業發展本部總經理徐敬全便認為,過去外界對於物聯網的想像,主要偏向消費產品,但現在世界主流已走向B2B的模式,「靠企業去做服務,模式和過去消費者主導的時候不大一樣。」
例如,前蘋果老將法戴爾(Tony Fadell)創辦的Nest Labs,一直被視為最熱門的物聯網先驅公司,去年被Google以32億美元的天價併購後,商業模式出現大轉彎。
一個月前,Nest宣布與愛爾蘭最大電力公司Electric Ireland合作,只要民眾簽署兩年合約,就可以免費安裝一台原價250美元的Nest智慧溫控器。Google則可協助電力公司處理Nest使用者的用電大數據,讓電力公司更有效率地管理電力系統。
「Google是一個數據公司,它只想用數據去賺錢,」鴻海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負責人戴家鵬分析。而這類行為,現在有個新穎名詞:「數據商務」(Data commerce)。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方興未艾的物聯網變革,最具顛覆性的一點,將是商業模式的改造。「它能讓一家公司變成從賣產品的公司,轉為賣『產品加服務』,」里昂證券資深科技分析師馬奎爾(Ed Maquire)在報告寫著。
引爆下一波生產力成長
2014年11月《哈佛商業評論》刊出策略大師麥可.波特和PTC公司總裁兼執行長赫普曼合寫的「智慧連網產品怎樣改變競爭版圖」一文,對此做了深入分析。
波特解釋,傳統製造商透過交易,將產品所有權轉移給顧客以獲取價值,接下來的保養、損壞成本,基本上由擁有產品者負擔。兩者的權、責涇渭分明。
然而,物聯網卻可以「徹底改變這長久以來的商業模式,」波特寫著,「製造商現在可藉著(已售出)產品上的感測器取得商品資料,並可預測、降低可能的故障,擁有前所未有的能力。」
善用這種新能力的企業,將逐漸發展出「產品即服務」(Product as service)的新商業模式。即公司仍擁有產品,顧客只是支付使用機器的費用,最後形成「循環經濟」。
奇異電器從賣引擎,變賣動力
環顧全球大廠,最認真擁抱物聯網,向「產品即服務」轉型的,竟是一家百年企業——奇異(GE)。奇異執行長伊梅特正醞釀一場商業模式的大轉變,該公司主力產品,例如噴射機引擎、核能發電機、柴油火車頭此類重工業產品,均已裝上大量無線感測器。
「我們即將從賣引擎,變成賣動力,」一位奇異主管告訴來訪媒體。例如,奇異主力產品之一,是一台數噸重的柴油火車頭,這種拖著沉甸甸的貨物,在美國內陸慢速橫行的龐然大物,最怕潤滑的軸承日久失效,導致車軸卡住。結果可能是在城市造成嚴重塞車,業主為此得付出昂貴代價。
奇異的解決之道,是將無線感測器放到火車頭的齒輪箱,監測潤滑油存量和受污染程度,希望以大數據的方式,在未來預估出車軸故障的時間。同理,大量無線感測器,也安裝在奇異的客機用噴射引擎裡頭。奇異希望藉由蒐集大數據資訊,在引擎出狀況之前未卜先知,搶先更改航班,減少旅客和航空公司的損失。
物聯網變革企業致勝關鍵
當然,這類商業模式的轉換都需要時間。因此,里昂證券認為,未來一到兩年間,物聯網都還是「雷聲大雨點小」,但三到五年之後,就有重頭戲可看了。
波特更樂觀預測,物聯網將引發下一波生產力成長。思科執行長錢伯斯一四年在「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的主題演講,便大膽預言,「十年內,《Fortune》五百大企業將有40%無法生存,且那些企業能否存活,取決於它們適應物聯網變革的能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