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作者朱自清
出處:康軒文教事業
一、「背影」的創作背景
「背影」是朱自清於民國16年10月間寫成的一篇散文,當時他正處於漂泊異鄉,近似無家可歸的境況。他與父親自民國10年揚州八中的辭職事件後(當時朱自清任揚州八中教務主任,父親聽了姨娘的話,向學校交涉代領薪水,朱自清不得已辭職),便很少往來。民國11年他接回被逼離家的妻兒,另在杭州組織小家庭。期間雖曾返回揚州,但父親並不與他見面,這便是「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的原因。到民國13年,由於姨娘的跋扈,母親也被逼離家,朱自清接她到浙江奉養,這時候他的心情極為痛苦,但因他本性忠厚,從沒有怨恨。最後他決定自己先認錯,請求父親原諒,既不向老人家爭曲直,也不希望獲得回音,只是盡其在我的發出信而已。就是這樣的一份感情,糾結的心緒得到了平靜,他開始對父親產生強烈的懷念,經過一年多的煎熬和鍛鍊,凝聚成背影這樣一篇至情至性的文章。
二、「背影」的創作過程
朱自清談到背影的創作過程,他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來信裡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裡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章只在真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因此讀背影時,不必從傳統的孝道觀念著眼,它所表現出作者對父親的那份真摯感情,才是這篇文章成功的地方。
朱自清其人其事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實秋,後改為自清,字佩弦。
他一生淡泊清遠,生活拮据,去世裝殮時,夫人竟找不出一件沒有縫補過的衣服,住院的費用也是借來的。他為胃疾所苦二十多年,因為生活不寬裕,未能好好治療,終因病情加劇轉為腎臟炎而去世,結束短短51年的生命。
一、朱自清的文學之路
1. 父親奠下寫作基礎
朱自清5歲時,由父親朱小坡啟蒙教學,朱小坡對兒子寄予厚望,但不信任新式教育,特地將朱自清送到中過舉的老師那兒讀書。朱小坡常在晚餐後,逐篇細讀兒子的作文。若先生批註好評,就高興的點頭稱是,並給朱自清花生或豆腐乾吃;若寫得不理想,不但得挨罵,有時作文甚至被投入火爐中燒掉。年紀尚小的朱自清,往往忍不住哭出來,但也因父親的嚴格要求奠下良好的寫作基礎。
2. 創作主張
朱自清認為對客觀事物進行仔細觀察、深入體味十分重要。一個作家可以「不注重一千一萬」,而要「注意一毫一釐」,因為「這一毫一釐便是那一千一萬的具體而微—只要將這一毫一釐看得透澈,正和照相放大一樣,其餘也可想見了。」他又說:「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畫,敘事、抒情、寫景,固然是畫,就是說理,也還是畫。」可見他很重視形象的描摹、意境的營造。
3. 文學成就
朱自清曾自言:「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25歲以前,喜歡寫詩。」他的創作大約分成三個時期:民國14年以前以詩為主,以後是散文,抗戰勝利後主要是雜文。其中以散文成就最大。抒情、敘事、遊記、特寫、隨筆,其創作形式多元,擅長捕捉有限的素材,去蕪存菁,賦予耐人尋味的意境。使用極樸素的文字,雖寥寥數言卻含蘊不盡,形成獨特的文學風格。
4. 兒子眼中的朱自清散文
「父親在文學上成就最高的當然還是散文。他的散文如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背影、荷塘月色等,從20年代起,就成為我國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有的曾被時人評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上述幾篇文章,都曾經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特別是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廣大中學生的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的一體了。」
「父親的散文所以長期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至今還使許多讀者受到感動和產生共鳴,最根本的,是由於它們具有一種誠樸和懇摯的文風;或者說,富有一種『至情』。正如楊振聲先生所說,他的散文『風華是從樸素出來,幽默是從忠厚出來,腴厚是從平淡出來。他的散文確實給我們開出一條平坦大道。』」
「正是這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使父親的散文為建設簇新的民族風格的白話文學,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二、朱自清其人其事
1. 命中缺火
朱自清一出生,就有算命先生說他「五行缺火」,為此,朱自清的父親給兒子取了個號,叫「實秋」,因為「秋」字帶「火」,另有寓意「春華秋實」。
2. 兩袖清風,不以為苦
民國31年秋季,朱自清開了一門新課程「文辭研究」,選讀的學生只有2人。他從不遲到早退,抄黑板、發講義,一點也不馬虎,就如同面對著幾十個學生的班級一樣。這一年的冬天,昆明比歷年都冷,經濟拮据的朱自清只好在街頭買了一件趕馬人披的氈披風,出門時披在身上,睡覺時當作褥子鋪著,就這樣混過了幾個月的嚴寒天氣。
抗戰末期的生活是很艱苦的,但是他每次出門,特別是去上課的時候,總是穿得整整齊齊,雖然是些舊衣服,卻因為他穿得愛惜,平時刷得勤,破了的地方馬上仔細的自己縫補,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倒還過得去。然而回到住處就不同了,換上更破更舊的衣服,鈕扣都掉光了,又不甘心在這上面花費太多時間,就隨便連綴些破布條繫著。布條不只是大小不一,而且五顏六色,一位訪客也許多看了兩眼,他也只是用手拍一拍,整一整,輕鬆的說:「很好的,五彩繽紛呢!」
3. 學生記憶中的老師肖像
魏金枝:「他那時是矮矮胖胖的身體,方方正正的臉,配不一件青布大褂,一個平頂頭,完全像個鄉下土佬。打的揚州官話,聽來不甚好懂,但從上講臺起,便總不斷的講到下課為止。好像他在未上課之前,早已將一大堆話,背誦過多少次。又生怕把一分一秒的時間荒廢,所以總是結結巴巴的講。然而由於他的略微口吃,那些預備了的話,便不免在喉嚨裡擠住。於是他更加著急,每每弄得滿頭大汗。」
朱維之:「他一到溫州,溫中各年級學生都爭著要求他教課,他只得盡可能多擔任些鐘點,奔波於兩部(中學部和師範部)之間。但他不因課多而敷衍,每每拭汗上講臺,發下許多講義,認真講解。……他天天坐在書房裡改卷、寫講義,還要細心批解同學們在課外所寫大量而不成熟的文藝作品。」
4. 鐵骨朱自清
朱自清雖然是資深教授,薪水很高,但當時通貨膨脹非常嚴重,導致物價狂飆。政府這時發放可以低價購買「美援麵粉」的配給證,對家中人口眾多的朱自清而言,無異是項福音。但朱自清認為這是美帝國主義的邪惡用意,基於愛國知識分子的良心和氣節,他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名,並退還配給證。直到民國37年8月12日辭世前,他仍堅持自己的理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