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17083104  124579068389  2013020511232355  2568740637461808791  2859504288404210902  5073304980233256122  5646669507792751159  

公元前483年或前543年,佛陀入滅之後三個月,Magadha國王Ajatashatru王舍城(राजगृहRāja-gha)毗婆罗山(Vaibhāra)七葉窟(Sapta-parna guhaCave of the Seven Leaves)舉辦第一次經典結集。

王舍城結集,通稱為「第一次結集」或「第一次集結」,又稱「五百集結」或「五百結集」。

「結集」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

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巴利文:निब्बानNibbāna;梵文:निर्वाणNirvāa)荼毘(tú pí,火化、火葬)八王分舍利(शरीरśarīra)之後,大迦葉(梵文:महाकश्यपMahā-kāśyapa;巴利語:Mahakassapa)尊者率五百阿羅漢至王舍城坐雨安居(巴利語:vassa,梵語:vara),Magadha國王阿闍世(Ajatashatru)在王舍城(राजगृहRāja-gha毘婆羅山(梵Vaibhāra,巴利Vebhāra,廣普山七葉窟(Sapta-parna guhaCave of the Seven Leaves)的前面興建講堂,僧團舉行第一次結集活動,為佛教經律的起源。

七葉窟(Sapta-parna guha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因為窟前有七葉樹(Horse chestnut學名Aescullus hippocastanum),因而稱之。

赤銅鍱部《長部·大般涅槃經》和法藏部《長阿含經·遊行經》記載:釋迦牟尼佛陀八十歲時,於毗舍離城(वैशालीVaiśālī)坐雨安居,宣布將在三個月之後涅槃(निर्वाणNirvāa),後來於拘屍那羅城(梵語:कुशिनगरKuśi-nagara,巴利語:Kusi-nārā)附近的娑羅雙樹(sāla,「高遠」,Shorea robusta shorea guiso)涅槃;大迦葉尊者於佛陀入滅七日在從波婆城(Pāvā)至拘屍那羅城(कुशिनगरKuśi-nagara)的路上聞知此事,儘速趕到主持荼毘(tú pí,火化、火葬)。

諸律藏記載,有比丘說在佛陀入滅之後就可無拘無束,大迦葉尊者發起了第一次結集。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以佛陀在毘舍離城決定將入般涅槃為起始,未輯錄此前佛在王舍城講七不退法等事,結尾處提及了王舍城結集。

現存律藏都有一個犍度(梵skandha,巴利khandhaka章節),記載了大迦葉尊者位列上座之一,組織這次合誦的詳細過程。優婆離(उपालिUpāli)尊者誦出波羅提木叉(梵:प्रतिमोक्ष Pratimoka;巴利: Patimokkha,意譯「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大迦葉尊者提問制戒因緣,優波離解答,由此合誦形成了律藏(巴利:Vinaya-piaka,梵:Vinaya-piaka)。阿難(आनन्दĀnanda)尊者誦出佛陀所說諸經,大迦葉尊者向與會者確認其轉述正確無誤,由此合誦形成了經藏(巴利:Sutta Pitaka, 梵文:सूत्रपिटकSūtra-piaka),經文之首皆冠以「如是我聞」〈Sanskritevam maya srutamPalievam me sutam〉的「我」〈SanskritmayaPalime〉即指阿難尊者。晚出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聲稱大迦葉尊者誦出本母形成阿毘達磨藏(梵:Abhi-dharma-piaka,論藏)。

四部《阿含經》的次序為長、中、雜、增一。晚出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中次序為雜、長、中、增一。談到「四阿含」,就代表整個的經藏。

第一次結集的用語是俗語,一般認為是第一次結集所在地的摩揭陀語,南傳佛教認為就是巴利語。「根本說一切有部」的用語是雅語,即現在所稱的古典梵語,古人統稱印度語言為梵語。

結集就是合誦、三藏口耳相傳,所有現存三藏經典都是經過三次結集之後才形成文字記錄。

最早對王舍城集結的史實性提出質疑的是俄國的學者米納耶夫(D.P. Minayeff)是,在1887年出版的論文,他認為《長部·大般涅槃經》沒有提及王舍城集結,足以證明這是後人附會的傳說,主要是為了提供部派來源的可靠性。

德國的赫曼·歐登保(Hermann Oldenberg認為此次結集沒有歷史依據,但他認為《長部·大般涅槃經》編者只是不知道有王舍城結集,因而不是充分的證據。

1966年,日本學者塚本啟祥於《初期佛教教團史の研究》中,引據很多漢譯資料以及許多新的證據,他認為,在此議題上的爭論,仍然沒有得到良好的解答。

佛教研究學者,特別是日本佛學家以及印順法師認為,佛教經律典籍,應該是經過一段時期不停的整理與結集才形成現有規模,現存的四阿含經與律藏不能單一溯源到王舍城結集。

傳統意見認為現存經律全部在王舍城結集完成,並在各自傳承沒有任何增減改變的看法,因為過於簡化,造成佛教各部派間的無謂諍論,及來自教外的指摘質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