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通高階醫材任督二脈

【整理/陶曉嫚】工業技術與資訊 2013/07/12

全球人口逐步高齡化,疾病、失能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與生活品質,前瞻的生物醫學與創新的醫療器材研發,已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生醫領域,工研院積極尋求跨界、跨國合作的機會,希望技術及早進入市場,捍衛國人健康。

人體上下有超過兩百塊骨骼,是支撐全身的關鍵零組件,大至大腿骨,小至軟骨都屬於骨科的範疇。但任何零件都難以避免耗損,骨骼也有骨質疏鬆以及骨折等問題,尤其當年齡逐漸老化時,骨頭出狀況的機率也大為增加,偏偏每個人的骨骼形狀又不相同,所以這種關鍵零組件也不可能標準化生產,更增加了技術的難度。

即使如此,台灣的骨科醫材研究團隊還是努力開拓出一條路。2003年時,台大醫院與工研院簽訂研究合作協議。「工研院有很好的研究人員,台大醫院有很好的臨床環境,應該把這兩個強項結合起來。」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江清泉

分析,2000年之後,全世界骨科醫學最熱門的題目,就是如何讓軟骨再生,這也成為台大醫院與工研院極力開發的方向。

 

兩相軟骨再生技術獲美國業者青睞

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軟骨再生技術,由瑞典所開發,把病人的軟骨組織帶到體外培養,再重新植入體內,不過,這會讓病人前後動兩次手術,才能將體外培養好的軟骨組織置入,為期至少一個月。

「組織一離開人體,問題就很多,而且成本實在太高,台灣的骨科醫師沒辦法採用。」江清泉表示,因此研究團隊另闢蹊徑,把軟骨組織取出後用酵素處理,再放回人體內讓它自行增長,這項「兩相軟骨再生技術」只要進行一次約40分鐘的手術即可完成,而且也因為軟骨組織不必在體外培養,大大減少感染的風險。

這項創舉,引起了美市占率排名第五的骨科醫材大廠Exactech,出身台灣的技術長林滄城的高度興趣。他與公司研發團隊及董事長討論後,在2008年初,親自到工研院訪問,同年2月便決定技轉這項技術;其後,Exactech不但在工研院內設立美精技子公司,同時還繼續與工研院及台大醫院合作,委託進行臨床試驗。

Exactech對此項技術非常有信心,也做好了全球布局的規劃,林滄城估算,依照目前臨床試驗的進度估算,再三、四年,應能完成台灣的臨床試驗,讓技術正式商品化。「等台灣通過之後,再尋求歐洲,然後是大陸與美國的審查。我們非常興奮看到這個合作案的成果。」

 

參與軟骨切碎機研發鐿鈦轉型自創品牌

高齡化社會引發的醫療需求,美國Exactech瞄準骨材商機,台灣從生產螺絲扣件起家的鐿鈦科技公司,同樣地也看好骨材市場,轉而投入醫療器材代工,2010年與工研院聯合成立新創公司,譜寫本土傳產轉型骨科醫材的傳奇。

比起台灣擅長的科技製造業,醫療器材產業獲利豐厚,卻也更難打入市場供應體系。2012年剛完成上櫃計畫的「鐿鈦科技」,從最早生產螺絲扣件起家,至今醫材事業占鐿鈦營收的比例已經超過50%,「那些大廠的毛利可以到七成,絕對不會為了降低一點點成本就冒風險更換供應商。」鐿鈦董事長蔡永芳回憶,當初打入壯生(Johnson & Johnson Medical)的手術器械供應體系,也是因為一位從前合作過的客戶跳槽過去,才有接到訂單的機會,他謙稱:「我們一路走來,一直都在轉型,只是運氣很好,都撐過來了。」

後來,鐿鈦決定發展自有品牌。為了避開與客戶的競爭,鐿鈦選擇進入骨科領域,但做了兩、三年,發覺過去做代工的思維與品牌經營的差距實在太大。「代工不用產品設計,照客戶的要求做出來就可以,但是現在要自己設計產品,包括專利、認證都是問題,也得確認產品的功能,這裡面有太多過去不知道的know-how。」蔡永芳說。

2005年時,鐿鈦發展自有品牌大約已經兩年,工研院為了發展兩相骨材所需的軟骨切碎機,主動委託鐿鈦製造金屬零件,工研院握有的骨材技術優勢,與鐿鈦的品牌定位一拍即合。

有趣的是,工研院與鐿鈦的合作模式,並不只是技術授權,而是由工研院與鐿鈦共同出資,成立一家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專門發展自主創新技術的骨材產品,短期目標是研發出台灣唯一的骨材產品,使公司名「台微醫」與屬性「台唯一」作完美結合

台微醫總經理梁晃千在201010月從工研院畢業,加入台微醫。「我們的規模真的還很小!」梁晃千表示,成立兩年,台微醫從原始的3人增到目前的10人,資本額雖僅新台幣1,800萬元,而年營收卻已達2,000萬元的水準。梁晃千從研發人員轉型企業經理人,為的是補足技術與市場的差距。「外面的人都覺得工研院只會談技術,不過,要把技術變成產品,其間有不小的差距,我們就是想證明──我們做得到。」

【《工業技術與資訊》20136月號第260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