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切膚培養「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 北榮培養「視網膜組織」和「會跳動的心臟組織」

NOWnews – 2013930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切一小塊皮膚,就能從頭到腳「複製」人,不再是科幻電影情節。台灣幹細胞研究有大突破,台北榮總前後花費2年時間,一一比對,找出幹細胞分化的關鍵基因「Parp1」,進一步培養出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沒有引發癌化疑慮,目前已成功培養出視網膜組織和會跳動的心臟組織,初步運用於篩選治療藥物。

傳統的「胚胎幹細胞」必須破壞受精孕,作法備受宗教、道德爭議,日本學者山中伸彌發明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則是在皮膚送入特定的基因使細胞進行重新編程,同樣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特性與功能,去年一舉拿下諾貝爾醫學獎。

陽明大學藥理所教授、台北榮總教研部主治醫師邱士華表示,問題在於,山中伸彌所使用的其中一項c-myc」基因,本身就是癌症基因,可能引發癌化與腫瘤發生的疑慮,北榮研究團隊則利用高機密質譜儀,2年間,一一比對核蛋白,這才找出可以成功取代的Parp1」基因,讓iPSC一樣能夠發揮功效,卻不會致癌。

利用取下0.50.5公分大小皮膚,再送入「Parp1」等4項基因,北榮研究團隊目前已成功培養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以及心肌細胞,初步運用在測試高血壓、強心針藥物等,好篩選出對病人最有效的治療藥物;未來也考慮申請臨床人體實驗,距離複製器官更進一步。

邱士華說,過去測試藥物,受限於沒辦法活生生切下病人的一塊組織,難以篩選出對個人最佳化的藥物,但現在可以培養出病人的iPSC,一一測試,已發現包括維生素C、薑黃素等成分對治療視網膜遺傳性疾病,反應都不錯,可供做為新藥開發之用。

邱士華強調,利用iPSC可以培養出心臟、眼睛、神經等各部位,未來應用範圍極廣泛,只要取得病人的細胞,就可以客製病人專屬的「個人化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進而開發個人化藥物。

北榮這項新發現與突破性的技術,不但已經刊登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並已申請世界多國專利,更獲山中伸彌主動來函高度肯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