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科學》雜誌發表德國哥廷根大學新證據:月球是源於行星「忒伊亞」撞擊地球之後形成的
2014年06月08日
郭匡超/綜合報導
月球是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與地球相撞後形成的,這個假設獲得證實。
月球是由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與地球相撞後形成的。美國《科學》雜誌6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說,40多年前「阿波羅」太空船從月球帶回的岩石進一步證實了這樣的假說。
根據新華社報導,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完全確定月球如何形成,但他們提出了一種得到多數人認可的大碰撞假說,即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叫做「忒伊亞」的行星撞擊地球,地球此後自我修復,而「忒伊亞」的大量碎片則在地球軌道上聚集形成了月球。
來自德國哥廷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太陽系內各個行星都由獨特的同位素組成,因此證實大碰撞假說的最佳方法就是比較地球與月球的氧、鈦和硅等元素的同位素比率,不過此前研究的結論都是月球岩石和地球岩石相當相似,無法證實月球主要源於一個業已消失的天體。
最新研究採用一種非常靈敏的先進分析技術,分析了由美國航天局提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阿波羅」太空船帶回的月岩。結果顯示,月岩的氧17與氧16的同位素比率,確實與地球岩石存在差異。研究第一作者、哥廷根大學的丹尼爾·赫瓦茨在一份聲明中說:「差異很小,難以察覺,但的確存在。我們現在有理由相信大碰撞發生了。」
目前多數關於月球起源的模型估計,月球70%至90%的成分來自「忒伊亞」,其餘10%至30%來自早期地球。赫瓦茨則認為,月球的成分可能一半來自「忒伊亞」,一半來自地球。但他也表示這一觀點尚需得到更多證據證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