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與其仇富不如創富
政經觀點-2014年05月22日
相對於輿論一面倒的仇富,皮凱提中肯地提出,現代的經濟發展模式、知識傳播,已經讓人類得以避免馬克思所預言、極端的貧富差距。我們要做的,是協助分配,照顧弱勢,而不是壓抑成長。(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在國際書市上,有一本純粹經濟學的書很紅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若依常理,像這樣一本長達700頁、重達1公斤,且側重於理論辯證與分析的書,很難登上暢銷榜;更遑論它的銷量超過小說,還曾賣到缺貨。顯然,這本書的熱賣,傳達出當代的思維:讀者對於目前經濟景況的關心,以及經濟理論的興趣,甚至,希望找到解答的熱忱。
這本書的作者是長期關心貧富差距的法國經濟學家湯瑪仕‧皮凱提。書中分析了18世紀以來的政治經濟體制與人類發展,提出我們無法解決分配不均的深層問題。
的確,這是當前台灣與國際火紅的話題。從我們執政當局的「公平正義」到美國的「『1%』剝削『99%』」的訴求,都看得出仇富的社會情緒。我在台灣物質貧乏的年代出生、長大,一路跟著台灣的成長而成長,從身為全球經濟的後段班,慢慢有機會讓大家看見我們的實力,成為新興工業國。我希望,大家在看待這些問題時,是要著眼於大家如何追求成為前1%,而不是往下沉淪,把所有的人往後拉。
這位經濟學者出身於左派家庭,但是並不一味仇視經濟發展或資本主義。他回顧過去300年的人類發展,提出貧富不均的原因,是特定經濟活動的「投資報酬率」高於一般的「經濟成長率」。在投入一樣的資源下,思考如何更有效率、更有價值,追求更好的結果,無論是質、還是量,正是讓人類不斷向上提升的要訣,也是幾百年來受肯定、認同的普世價值。
事實上,這正是改善人生活、幾十年來把台灣的實力與生活往上提升的原因。因為希望過更好的生活,成為人群的佼佼者,是讓人追求成長的主要誘因。如果沒有這些誘因,人類就會像已經實驗失敗的共產主義,淪於均貧,根本沒有創造財富,遑論如何分配。
也因此,當我們討論貧富差距時,必須很小心。如果大家都只是不甘成為那落後的99%,仇視那願意冒險、為大家創造財富的1%,甚至沒有人願意努力躋身那1%,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協助更多人有成長的機會。因為個人與企業的成長,無論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還是提高利潤與更多人的所得,都能夠帶動他人的發展,提供更多雨露均霑的機會。最近金管會極力推廣的高薪企業指數,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正面力量與價值觀,讓這樣的好企業有更多的資本後援,受投資人青睞,也間接讓這些企業的員工有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我們要推廣關懷的精神。讓企業或個人在得到機會、創造成長後,有能力的人能夠盡量回饋社會、幫助弱勢,讓整個社會往上提升。
抑制成長並不能帶來公平正義,恐怕只會讓整個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成為輸家,屆時大家都沒有好日子過。所以目前各新興國家的策略,都是不斷耕耘成長的優勢,創造商機,創造財富,鼓勵企業與經濟的發展,讓更多底層的人有機會改善生活。
相對於輿論一面倒的仇富,皮凱提中肯地提出,現代的經濟發展模式、知識傳播,已經讓人類得以避免馬克思所預言、極端的貧富差距。我們要做的,是協助分配,照顧弱勢,而不是壓抑成長。
而對台灣而言,更緊迫的是在愈來愈激烈、我們已經落後的全球競局中,努力成為全世界的1%,如何協助弱勢的生活,而不是在島內爭吵,讓整體財富與國力縮水,一起向下沉淪。
(作者為資深企業經理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