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0408000003

 defaultk9402  

《被賣掉的未來拚經濟,不該拚掉下一代的未來》(The Economics of EnoughHow to run the economy as if the future matters)為何有些年輕人不要服貿?經濟成長要有感,就得落實在國民所得上

名家專論-中國時報林建甫 20140408

反對服貿協議而占據立法院議場的學生代表林飛帆(前排左)、陳為廷(前排右)與學生團體7日晚間在立院議場內表示,學運將在周四10日晚間6點退出議場。(王錦河攝)

 

三月學潮,引發幾十萬黑衫軍上街頭。雖是反服貿,但背後世代不正義及分配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就經濟理性而言,服貿明明是一個對台灣有利的協議,為何年輕人不領情?我甚至聽到,服貿最大的受益者金融業,普遍經理級以上挺服貿,經理級以下,就沒有那麼挺,甚至是反對。年輕人看不到服貿的好,他們覺得,畢業後低薪、高物價、高房價,人生沒有希望。簽不簽服貿,都一樣。反正退無可退,加上長期的不滿,就站出來反對。

最近跟我同年的英國經濟學家黛安柯爾(Diane Coyle2011年的《The Economics of EnoughHow to run the economy as if the future matters》中文本在台上市。中文書名譯為《被賣掉的未來拚經濟,不該拚掉下一代的未來》就是論述世代正義的問題。

裡面談到一個重要的觀念:經濟成長要有感,就得落實在國民所得上

展開來說,所謂經濟成長,不能只是數據好看、財團獲利提升,人民要有感,首先一定要落實在薪資上

持續強調錯誤、失真、美化過的數據,只會提升國民憂鬱指數

而多餘的經濟成長,其實是拿國家的未來、環境與人民的福祉打造出來的。這些過度的經濟成長,犧牲的是你我,最後卻只會成為財團與富人的財富

只有把經濟成長控制得恰如其分,達到與社會福祉、環境保護的三贏才能夠達到整體的最佳利益

如果擴大貧富差距,最後會賠上整個國家的未來!

因此思考服貿,就不能單純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而是必須考量保障社會穩定,就業安全及利益分配這些公平性的問題。

年輕人擔心,陸資來台,搶了工作機會,或是把台灣的公司買下來,未來小蝦米對抗大陸國企,沒有議價能力,薪水更低。

甚至有人擔心會不會一覺醒來,台灣的銀行都已經換了招牌,成了大陸的四大行,因為四大行實在太大了。

這些都是天大的誤解。首先,政府沒有開放大陸勞工來台,只有開放白領人員。陸資來,我們認為反而是帶來就業機會。對於陸資來台投資的衝擊,在事前與事後均有管理機制。

事前管理部分,目前規定每一筆陸資來台都要審查。投資人有國安疑慮,政府可限制其來台投資。而經濟上具有壟斷性地位;社會上具有敏感性或影響國家安全,對金融穩定有不利影響等情事,政府也可禁止其投資。服貿協議開放的,大都有持股比例限制。因此大陸國企不可能大舉過來,陸資不可能買下台灣。

在事後管理上,實收資本額達新台幣3,000萬元以上之陸資事業,每年需檢具會計師簽證之財務報表,併同股東名簿,報主管機關備查。主管機關為查驗前項資料,或掌握其經營活動,必要時得派員前往調查,陸資事業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政府也會定期檢查陸資是否如實經營經核准許可之營業項目,以及是否從事影響國安、公共利益或有其他不法活動。

我想這樣的說明,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夠。尤其是這牽涉到很多政府管理的行政細節,這不是我能代答。因此我主張,應該讓服貿贊成及反對的來個大辯論。但因為服貿太複雜,這不是一般個人的辯論,是集體辯論;包括業者、學者、官員都應該一起站出來。而且不是一般有限時間的辯論,是正反兩方針對所有好壞都講清楚,所有疑慮都要清楚回答。相信真理可以越辯越明。

至於得利產業,如何幫忙受損產業,這也是政府該注意的問題。但事前要對可能得利廠商就課稅或捐,實在沒道理。整體的產業得利,不見得個別廠商一定會賺錢。而且業界普遍也有聲音,賺了錢,自然會繳稅。但為平息社會的疑慮,政府恐怕還是得考慮:未來某些從大陸利潤來的稅收,要專款專用的來幫助那些因為服貿開放受害的產業,如此才可以安撫民心。

最後,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建立一個讓年輕人能夠輕鬆生活的環境。如果時間可以倒退,我想在30年前,我大學畢業的1984年,就是一個台灣蓬勃發展,充滿朝氣的年代。那時候大學畢業生的薪水跟今天差不多,但是畢業就有好幾個工作,工作幾年可以買房,可以創業。只是如何重建那個環境?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政會財金組召集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