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名作研讀藝術賞析】《荷塘月色》
王立伏
想必大家都是熟悉和知道朱自清先生的,在此就只做個簡單的介紹: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揚州市人。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著作有多部,尤其是許多的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背影》/《荷塘月色》等等為人們所熟知。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份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份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說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
大家在中學課本裡,都讀過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採蓮少女蕩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著豔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復其原來內容。首先,說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著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像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嫋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裡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緻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濛,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
作者在這裡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悅。“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仿佛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癡如醉!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徑上走著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
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裡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裡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這裡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裡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裡,或濛濛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豔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裡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
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于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裡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這裡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動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裡。荷塘裡“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
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荷塘月色是美妙溫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悅。《荷塘月色》中很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悅的心情。
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嫋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悅色彩?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悅”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群“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悅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著這種“淡淡的喜悅”,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悅,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儘管作者身處良辰美景,卻到底仍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悅了吧?也不儘然。看這句:“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的光,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裡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歎息聲。
現在說說《荷塘月色》一文的特色:
1. 欣賞景物描寫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於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第四、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著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
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裡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想到古人採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感慨,
總之,全文讓人感到的是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文章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脫憂鬱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著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可見,“淡淡的喜悅”也同樣籠罩了全文。直接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衝突和尋求擺脫衝突的願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一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悅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世間均為矛盾的相互體,憂愁與喜悅是相伴共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嚮往喜悅,處喜悅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制的(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所以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悅,都是“淡淡的”。
關於本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認為,本文只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淒涼的心境;也有人認為本文基本上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另外,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閒適的心情;也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還有些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實現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3.品味精美語言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貯滿詩意。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論逼真與如畫》),“回到樸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詩》),以為“藻飾過甚,真意轉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綺麗的、古奧的、生僻的字詞來雕琢描繪事物,而顯千情萬態於輕描淡寫之中。但也不是單純的樸素,而是寓靈機、靈巧、靈動、靈秀于樸素之中,也常依據忽然觸發的感受,憑藉豐富的想像,使物象靈光閃現,把讀者引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
以本文而論,作者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適當地運用一些有色彩的詞語,但更多地是運用比喻,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畫面的色彩淡中有濃。如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裡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徵。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也很平常,但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又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達情意,這裡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又好像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經營的,卻很有表現力。其他如寫荷葉用“挨”,寫燈光用“漏”等,都很見作者的語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份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于未來的政治思想。揭露了當時蔣介石社會的統治黑暗並抒發作者一心救國的愛國熱情。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複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脫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裡走》),寧靜也好,超脫也好,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囂鬧中去。結構和內容的緊密聯繫,使《荷塘月色》讀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
朱自清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擇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二點”等等,都生動地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疊詞的運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長,例如,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廣度,用“蓊蓊鬱鬱”極寫樹木的繁茂,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讀起來又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有音樂美的感覺。
文章三大部分之間的轉接,十分妥貼。第一部分(1至3段)寫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寫,烘托出一片寧靜之後,讓蟬聲和蛙聲打破寧靜,借此轉下最後的第三部分,寫六朝採蓮的熱鬧和江南故鄉採蓮的情狀,心境又回到現實生活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自周敦頤的名句誕生以來,荷花便有“花中君子”之雅稱。歷代文人墨客以荷花為題材的詩詞畫作數不勝數,其中不乏佳作名篇。現代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廣為傳頌。趙新建(當代畫家,工于繪畫,刻瓷亦絕,曾為國家領導人及各界名流刻制肖像,深受好評,多年來潛心中國畫、刻瓷的創作。)的工筆劃作品《荷塘月色》展現的是盛夏的月下荷塘。整幅畫面以藍色為基調,畫面安詳沉靜,兩隻白鷺棲息於荷塘深處,它們仿佛被莫名的聲響驚動,向遠處張望著。畫中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繁茂的荷葉叢中點綴著些許蘆葦,在荷葉的掩映下,顧盼生姿,令人觸景生情。
與朱自清先生懷著孤獨苦悶的心情寫下的文章不同的是,趙新建先生畫筆下的荷塘一片繁茂盛景,顯現出新時代環境下文人畫家的盛世情懷。整幅畫作遠觀佈局合理,氣韻生動,近看則見刻畫的細緻入微,兩隻白鷺姿態各異形象生動,成為畫作的點睛之筆。畫家採用滿景式的構圖,凸顯了當代大花鳥畫的風範。畫面不足之處是稍顯沉悶,但是瑕不掩瑜,《荷塘月色》不失為一幅以荷塘為題材的典範佳作。
清水出芙蓉,荷塘月色下。荷花從來就是文人騷客們眼中的大家閨秀,人們永遠贊不完她的端莊秀麗。這款書簽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來命名,其實勾畫的全然是另外一種意境。“翠蓋搖晴日,紅裝媚曉風”,湛藍色的應用給了這款荷花在月色下另類的妖嬈。沒有晴日,只有一輪圓月帶出如夢如幻的影,點點蜻蜓怎麼也開始在月下起舞?只有在這裡,您才能看到夢境中的月色荷塘。
文中的開頭並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瞭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裡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於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嫋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後,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衝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採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採蓮,再而想起《採蓮賦》和《西洲曲》來: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我是非常推崇和欣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及《荷塘月色》的,還認為同樣的是寫社會和自己的心境,而有的散文家表現得太直接,讓人不免有隱隱心底排斥或者拒絕之感;為此,還專為附合學習《荷塘月色》寫作了反意境的散文——豔陽下的荷塘——《豔荷》,你們也看看:
豔荷
王立伏
天上的豔陽朗照著,滿池中的荷花卓麗地盛開了。
朱自清先生曾把荷葉比喻為亭亭玉立少女的裙,她的夢仿佛縹緲的歌聲中浮現著一個朦朧的、如花的笑;笑的味瀟灑地蕩開去,串成了溫馨的,小提琴上宛轉的音符。那份‘田田’的感覺,真有些捉摸不定了。
而臺灣的方瑜先生,則喜歡夕陽下的荷葉。並且,還列舉了一些文例說:古今中外許多人賞荷都是在清晨,或者是在黃昏。方瑜先生是憑著荷花的自然高潔之美,描繪了一幅晚晴時分濃烈創意的潑墨的。
沿著園內的亭欄漫步,說自由,卻又說不上很自在;因為熙熙攘攘嘈雜的人太多了。這些悠閒站著,或者坐著的遊客,把這裡的雅致氛圍都破壞了。我望著四周,四周的亭閣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樹,所留下的斑駁疏影,仿佛印在片片荷葉上似的。恰似輕盈的傘,撐著驕陽,向著藍天;又如舞女的裙,多姿而高潔,沒有俗態,所以更顯得清新。。。。。。這時,一絲微風拂來,滿池的荷還有花便悠然地一閃;接踵而來的,是熏熏的,直奔鼻孔的清香!這飄逸的芬芳頓時令人精神一振——哦,爽。葉子和托著的花呢,一個,綠的是那麼純;另一個,又恰似含苞欲放的姑娘般嬌美。因為豔陽是直接照射下來的,所以能見到飄舞中的荷葉下如芒、又如魚鱗一般閃爍著耀眼光的水影,刺得你眼簾如花一樣的繽紛。但,這時光與倒影的反射,帶來的也正是那感觸著的,瞑瞑塵世中如夢般的意念。這種意念可以說是一種感悟,對生活的感悟;只有在生活中樹立了自身的人格和精神的人,才有權利追求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並且在生活中接受血與火、汗與淚的洗禮。這麼認為應該是真實或內在的東西,‘出污泥而不染’啦!
是啊,許許多多的事物其本質或者說寓意不都是如此麼。味雖淡,日子愈久愈現濃;像情人的微笑,其中的滋味,也只有有心人才能體會得到。
我悠閒地轉了許久也醒悟了些,她,仍是她;我呢,還是我。她上下錯落也罷,花葉扶疏也罷,水木清華也罷。。。。。。
轉過臉來,迎面碰上了這樣的詩句:
萬年藤繞宜春花,
百福香生避罷宮。
瑤階晝永銅龍瑗,
金鎖風輕寶麝香。
走了沒有多遠又是一首詩句:
回翔鳧雁心含喜,
新茁蘋蒲意總間。
月波瀲灩金為色,
風瀨琤琤石有聲。
妙,真是妙啊!
——于北京頤和園遊後
(早期創作的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反意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