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電子人工耳蝸、人類基因解碼無緣諾貝爾獎

自由時報 – 2013108〔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7日起陸續揭曉,儘管該獎項自1901年成立至今,已陸續表彰科學研究重大成就,但也有遺珠之憾,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人類基因解碼等,都是至今尚未獲獎的重大科學突破,也被視為可能獲獎的大熱門。

科學界自1960年代起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終於在去年7月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證實其存在。但諾貝爾獎通常頒給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研究,而且CERN這項研究成果,對諾貝爾獎評委評估給獎也過於倉促,因此未獲去年諾貝爾獎青睞。若今年要頒給這項研究,還得面臨該頒給誰的難題,英國科學家希格斯(Peter Higgs)、比利時科學家恩格勒(Francoise Englert)都同時研究希格斯粒子理論,證實希格斯玻色子存在也是CERN許多人的集體貢獻。諾貝爾獎同一獎項最多由3人共同獲得,而且通常兼顧理論與實務派研究者。

另一重大科學進展、卻一直未能摘下諾貝爾獎的研究,就是2003年完成的人類基因解碼計畫。解開人類基因圖譜讓科學家得以了解許多此前不明所以的疾病,但諾貝爾獎向來傾向頒給原初科學觀點或者基本研究、頒予個人而非計畫,而且2002年諾貝爾獎已頒給對基因研究有早期貢獻的3名科學家。

以植入人工耳蝸,透過電流刺激聽覺神經的人工電子耳,協助成千上萬失聰者重拾聽覺,但此研究先驅豪斯(William F. House)已於去年過世,而諾貝爾獎不頒給已故者。不過,此領域仍有其他貢獻卓著者有機會獲獎。蛋白質摺疊是賦予細胞分子獨特性的重要過程,打亂此過程可能導致疾病或過敏,此領域研究對基礎生物和生物醫學有重要影響,也尚待諾貝爾獎肯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