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3JKtM4CMAAJXpZ  

駕馭「新力量」Understanding “New Power”.

/201412月號 HBR最新第一百期

/傑瑞米.海曼斯Jeremy Heimans亨利.提姆斯Henry Timms

/團隊領導

「新力量」行動者與「舊力量」參與者的差異,存在於兩個層面:發揮力量的模式、認同的價值觀。換句話說,群眾在挑戰傳統領導模式。因此,如何善用這種能量,了解力量為誰擁有、如何分配、往哪裡去,將是企業的大挑戰。

See more at: http://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2.php?utm_expid=32637259-4.rV6rKmn8SdKfWh9xq3ynFQ.1&aid=AR0002954#sthash.Zog5cbzv.dpuf

BR1412_500 

我們都感覺到,全世界的力量正在移轉。我們看到政治抗爭愈來愈多,代表制度與治理出現危機,還有新創事業擊潰傳統產業。然而,這種轉變的本質往往被過度浪漫化,或是遭到輕忽而有危險之虞。
有些人對新科技烏托邦懷抱璀燦的願景,認為連結性提高,可帶來立即的民主與繁榮。企業與官僚巨人會應聲而倒,輪到群眾登基加冕,人人都戴上3D列印的王冠。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這種情景全都似曾相識,所以他們認為變化其實沒那麼大。就算推特(Twitter)在埃及推翻了一個獨裁者,但結果只是冒出另一個獨裁者而已。我們高談共享經濟最新出現的新事業,那些最有力的公司與個人卻好像變得更強大。
The-Power-of-Understanding-People-Book-Cover-400x4893Df-245x300
以上兩種觀點都不對,只是把有關科技的辯論,局限在狹窄的範圍內,不是全盤改變,就是一成不變。

其實,一種更有趣也更複雜的轉型才剛開始,是由舊力量與新力量這兩股截然不同的勢力,日益增加的拉鋸來推動。
post-53990-Understanding-New-Power-values-SLva
舊力量的運作像貨幣,由少數人持有,而且一旦取得,就小心翼翼地守護,有力人士擁有龐大儲藏可供花用。它封閉而無法接近,由領導人驅動。它會下載,也會掠取。
新力量的作用不一樣,它像水流,由眾多支流構成。它具有開放性、參與性,由同儕驅動。它會上傳,會散播。它像水也像電,波動洶湧時力道最強。新力量的目標不是囤積,而是輸送。
新舊力量之間的爭戰與平衡,會是未來社會與企業的一項關鍵特性。本文提出一個簡單的架構,讓讀者了解其中運作的動態,以及力量移轉的實況:力量為誰擁有、如何分配,又往什麼方向去。
R1412B_C1
新力量模式
就像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說的,力量就是「產生預定影響力的能力」。舊力量與新力量產生影響力的方式不同。新力量模式的能力,來自同儕協力及群眾行動;缺了參與,它就只剩空殼子。舊力量的能力,來自個人或組織擁有、知道,或是控制其他人沒有的東西;一旦失去這些,舊力量模式就喪失優勢。

舊力量模式往往只要求消費。

雜誌請讀者到期續訂,製造商請顧客買它的鞋子。但人們愈來愈有能力參與,也愈來愈渴望參與,而且不只是以消費的方式來參與,新力量正好善加運用這種情況。邊欄「參與的尺度」列出這些參與方式,包括分享(取得他人的內容,並與閱聽者分享)、塑造(以新訊息或新口味,來重組或修改現有內容或資產)、出資(以金錢背書)、生產(在YouTubeEtsy Airbnb等同儕社群創造內容,或是提供產品與服務)、共同擁有(如維基百科〔Wikipedia〕與開放原始碼軟體等模式)。

 

分享與塑造。

臉書(Facebook)在以分享與塑造為基礎的新力量模式中,堪稱經典例子。現在每月約五億人在這個平台分享,並塑造三百億則內容,這種驚人的參與程度,正是臉書的生存關鍵。許多組織,即使是舊力量業者,也都仰賴這些行為來提升品牌強度。例如,耐吉(Nike)目前的線上營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來自NikeID,也就是由消費者化身自己鞋子的設計師。

出資。

通常,出資行為代表比分享與塑造還要高的投入程度。數百萬的人現在利用新力量模式,投入金錢支持自己認同的理念。例如,群眾募資界的招牌典範Kiva表示,來自全球76國約130萬名借款人,總共獲得超過五億美元的貸款。
同儕對同儕的給予、貸款、投資模式,有效降低對傳統機構的依賴。以往大家透過United Way這類大型機構捐款,由它們代表分配善款,現在,捐款者可直接支援在特定地點、受特定問題影響的特定家庭。透過Wefunder等平台,新創事業可向幾千個小投資者取得資金,而不必仰賴少數極大型投資者。最近,有位發明家在Kickstarter創下新紀錄,從62,000位投資者募得超過1,300萬美元。當然,新力量募資模式也有缺點:最受群眾青睞的活動、方案或新事業,未必是最明智的投資標的,或是能造福最多人。的確,群眾募資會強化人性中偏好立即性、煽動性、情緒性的傾向,而不利策略性、影響性,或是長期性標的。

生產。

更進一層次的行為,參與者不只是支持或分享其他人的努力,也貢獻一己之力。YouTube的創作者、Etsy的工藝家,還有TaskRrabbit的跑腿者,都是以生產來參與的例子。當有足夠的人從事生產,這些平台就能發揮可觀的力量。Airbnb提供線上服務,媒合有住宿需求的旅行者,以及可提供多餘房間的本地居民。以2014年來說,有35萬名主人接待過1,500萬人到家中住宿。這足以對現有旅館業造成實質的壓力。

共同擁有。

維基百科與開放原始碼的軟體作業系統Linux,都是由「共同擁有」行為驅動的,也在各自部門具有龐大影響力。許多分散化同儕指導系統,哈佛法學院教授尤查.班科勒(Yochai Benkler)稱為「同儕相互主義」,也屬於這個類別。以下那個計畫不是出自矽谷,而是源自倫敦一座教堂:《啟發課程》(Alpha Course)是引介基督信仰的一套課程,任何希望主辦這套課程的人,都可免費使用相關資料及基本格式:十場針對人生核心問題的聚會,而且毋需在教堂內進行。這套課程當初是受到一個培養地方領導人的模式啟發,目前幾乎在全球每個國家、共24萬人已經在客廳或咖啡館裡接觸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