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自經區納入國際醫療不可不慎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5月1日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仍然未解,行政院繼續推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期盼在「五港一空」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完全打開自由貿易門戶,作為拯救低頹已久台灣經濟的強心針。其中,「國際醫療」被納入成為其中一個重要項目,預計在專區內,引進外國資本,興建醫院,試圖大賺「醫療財」。
衛生福利部以及經濟部所謂的「國際醫療」是一種「醫療觀光」,和以人道救援為基礎的國際醫療,其實完全不同。這是一種以營利為目的的醫療行為,透過光鮮亮麗的醫院設備、高貴儀器,以及創造更多不必要的醫療需求為手段,和我們所認識的健全的健康照護完全不同。
這是違反醫療本質的做法,很遺憾地衛生福利部帶頭搞起醫療觀光事業。當醫者進入醫業之際,誓詞即宣誓了醫療的非營利核心,不問貧富、階級與社會地位,以維護病人健康為念。醫療服務不該視病人社會與經濟實力而定價,更將病人的健康與治療視為商品交易,付得起的才有機會活命。荒謬的是,政府一方面要醫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卻轉過頭來帶頭掀起台灣醫療商品化與營利化的政策,這讓台灣醫界、民間如何認同?
衛生福利部說,這麼做是為了「為台灣留住醫事人力,改善醫護薪資」。事實上,所有的醫療政策研究都告訴我們,營利化的醫院,並不會把賺到的錢用在改善醫護人員薪資上頭。相反地,國際醫療專區的做法,以目前開放項目來說包含顱顏重建手術、活體肝臟移植、關節置換術與脊椎手術、心血管治療與人工生殖科技等,顯然都必須從五大核心醫療取力,這將對目前台灣五大皆空、護理人力缺乏雪上加霜,也造成勞動條件惡化與人力召募困難的惡性循環。
更嚴重的是,自經區納入國際醫療,將正式開啟台灣醫療「一國兩制」時代。表面上看起來,國際醫療專區不會使用的健保,然而醫療資源、健保利用絕不只是算術問題,它同時包含醫事人力、設施設備與病床,以及所提供的實質服務等。自經區允許醫師可以每周兼職二十小時,以出診、會診、支援等形式至自經區提供服務,且開放相關醫療重症項目。這意味著從此台灣整體醫療資源,不只是用於捍衛國人健康,還要分一部分去幫財團賺錢。早上醫師先去專區中做業務員、拉生意,下午再回到健保體系下,被要求成為一名仁心仁術的醫者。這對於台灣健保體系絕對是資源的剝奪。
同時,台灣本地的醫療人員以及民眾,將從此分為兩類。一種是被認為有辦法、有名聲、有醫術的醫療人員,以及有錢、有地位的醫療貴族,他們能夠在醫療專區中執業、賺大錢、以及接受比較高貴的服務;沒有到醫療專區的醫師,則被認為是比較不好的醫師,而沒錢沒勢的民眾,只好繼續留在健保體系下,忍受被國際醫療持續掏空愈來愈差的醫療品質。
這絕對不是醫療服務的初衷,更不是台灣全民健保傲視全球的基礎。國際醫療專區的發展,若不慎為,廣納意見,做好更完整評估,將造成台灣醫療崩壞,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醫療體系以及全民健保,陷入更嚴重的財務、道德以及社會危機。